中醫治未病
料峭春寒須保暖,雨水濕重重養陽
- 分類:中醫養生
- 作者:楊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6-03-15 00:00
- 訪問量:
料峭春寒須保暖,雨水濕重重養陽
過了雨水節氣,很多人脫下棉衣,穿上了春裝,豈不知這個時期的降雨會引起氣溫的驟然下降,出現老百姓所說的“倒春寒”,尤其對老人、兒童以及體弱多病者的身體健康威脅較大。唐山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朱葉珊建議大家,還是不要過早減去外衣,應多捂一段時間,以緩慢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適應新的氣候條件,避免虛邪賊風侵入人體。
除了“春捂”,注意衣服鞋帽的保暖,專家提醒年老體弱者在雨水節氣盡量少用冷水,因為年老體弱者接觸冷水,濕寒很容易侵入關節,加之沒有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關節,就容易出現酸痛癥狀。另外,在春季,濕冷猶存,洗頭后應該及時用風筒吹干再出門。以免使濕寒聚于頭,導致頭痛。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春雨會慢慢增多,但若雨水過多也會導致濕氣過盛,《黃帝內經》中說,“濕氣通于脾”,因此,對人體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濕困脾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同時,“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損害脾胃。所以,這一時期要加強脾胃養護,健脾祛濕。首先,不可以盲目進補,避免助陽外泄,肝木生發太過,克傷脾土,吃燥熱食物無異于“火上澆油”;同時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膩脾胃,脾失健運,水濕不得運化、聚濕生痰、助長濕滯,導致一系列的脾胃問題;也不宜過于貪食生冷,又會“同氣相求”使濕寒傷及臟腑。這個時期的飲食還是應以谷類食物為主,食物多樣,適當吃些粗雜糧,除了做成玉米面、高粱面窩頭等,還可以通過粥的形式來增加粗雜糧的攝入,為了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可以用薏米、芡實、蓮子、大棗等藥食同源的食材煮粥。春季還可以適當吃一些應季節的豆芽菜,因為豆芽菜有清熱功效,能對抗春季上火現象。豆芽菜還能幫助五臟從冬藏轉向春生,有利于肝氣疏通、健脾胃。
一年之計在于春,提醒大家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注意保暖,防風杜濕,調養肝脾,為新的一年打好健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