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
春天悄然而來 還應春捂秋凍
- 分類:中醫養生
- 作者:楊超 肖玉玲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6-04-01 00:00
- 訪問量:
春天悄然而來 還應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于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于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唐山市中醫醫院中醫治未病門診肖玉玲副主任介紹,春季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怎樣判斷是否“捂”?“捂”的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
首先看氣溫
春天的氣溫,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剎那間則可能寒流涌動,“花開又被風吹落”。面對“孩兒臉”似的春天,你得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現在認為,晝夜溫差大于7℃是該捂的信號。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適當減衣。早春時節,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一兩天了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這能有的放失的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發生,另外,“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而減得太快,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氣溫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才能適應。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不同。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使氣溫稍高于15攝氏度也不必急于減衣服。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感冒。最后還要注意晝夜溫差。早春時節,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一兩天了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特別是當天氣預報預告晝夜溫差超過7-10攝氏度時就該小心防寒。
其次是捂的部位
“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嚴嚴實實。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圍巾、口罩,脫掉厚襪及手套,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 “捂肚臍”--拒絕露臍裝,蓋被不如穿衣肚臍歸屬任經,對女性而言,私密重要的器官都歸這里管,風寒入侵會誘發痛經等婦科疾病。 “春捂”要注重“下厚上薄”,下半身位置屬陰,對風寒的抵御能力較差,也就成為捂的重點,尤其是人的雙腳更應捂。因此,“春捂”要“下厚上薄”還因為寒氣大都是由下而上侵入體內,尤其是愛美女性,不要過早地換上輕薄的裙裝,否則裸露的腳趾、踝關節、膝關節易感到下肢酸脹、沉重、關節僵直、走路酸痛等,嚴重的還可致關節病、心血管疾病和各種婦科病等。
還應因人而異
“捂”要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于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慢性病患者是“春捂”的重點人群,在“春捂”的同時應該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別“捂”過了頭,“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過了頭,同樣對健康不利。另外,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春季氣溫日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可適當減衣服。
“春捂”不能忘開窗通風
專家提醒:“春捂”并不表示在家里要成天關閉門窗,每天開窗通風是非常必要的。建議太陽出來以后9、10點鐘以后,下午2,3點鐘對居室進行通風換氣。使用空調的家庭更不能一天24小時門窗緊閉。每天換氣次數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