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
秋分時節養生 穩情志、調飲食、慎起居
- 分類:中醫養生
- 作者:于倩、史愛華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6-09-22 00:00
- 訪問量:
秋分時節養生 穩情志、調飲食、慎起居
秋分在古代稱之為地門關、地門閉,表示陰氣漸盛,從此天氣就越來越涼了。所以中國的古諺上說:“秋分雷始收聲。”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 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那么,在此時節人們該如何養生呢? 就此,唐山市中醫醫院腫瘤科中西醫結合副主任醫師王清賢給出了這樣的指導:
穩情志
“秋風秋雨愁煞人”,秋分節氣,看到草葉枯落、花木凋零,人們不免心中勾起悲涼、垂暮之感,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嚴重影響患者康復。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保持精神飽滿、積極樂觀的心態,我們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適當進行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娛樂活動,如畫畫、養鳥、賞花。
調飲食
秋分時節養生,調節飲食也尤其重要。科學合理的飲食搭配有助于降低秋季病情復發的幾率。在剛剛過去的夏天,我們大量進食了瓜果,雖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因而,入秋之后應少食瓜果,脾胃虛寒者尤其應禁忌。秋分膳食一是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二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提倡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秋分的空氣比較干燥,所以,我們把進補的物品制成湯水服用也比較適宜。一般人宜用食補,即選擇新鮮的白菜、蘿卜、蓮藕等加入魚、肉等做成湯,如花生雞爪湯、蓮藕牛肉湯等。不宜多飲含氣體的飲料,可選用胖大海加冰糖或白菊花加蜂蜜浸泡,既可補充體內水分,又可起保健治療作用。
慎起居
在作息起居上,王清賢建議大家早睡早起,常到室外、公園等空氣清新處活動。早睡是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是舒達陽氣。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但秋分后,氣候逐漸干燥,因而皮膚水分蒸發快,故易造成皮膚干裂、皺紋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結等,因此秋天預防秋燥是也不可小覷,那么,我們的室內就要保持一定的濕度,還要重視補充機體水分,要避免過勞和劇烈運動使氣液耗損。而秋末氣候轉涼,這個時期也是中風和心肌梗死發病的高峰期,極容易導致猝死。因此,同時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心病的人,對氣候的變化更加敏感,很容易導致誘發甚至加重病情,因而也要注意適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以保證我們的身體逐漸適應秋分后的氣候環境,從而平穩度過秋季。
王清賢提醒:秋分過后,天氣將逐漸轉涼要注意防止寒涼之氣傷身,市民朋友最好要記得及時添衣保暖,特別是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