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
霜時節話養生
- 分類:中醫養生
- 作者:李鳳紅、史愛華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7-10-24 00:00
- 訪問量:
霜時節話養生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霜降。每年公歷10月23日左右,霜降節氣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
唐山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一病區李鳳紅副主任介紹: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影響。霜降時節是換季之時,天氣漸漸轉冷,這時養生要注意五個預防:防秋燥、防秋乏、防秋郁、防感冒及防賊風。
首先,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為宜,忌食辛辣燒烤食品。因為它是秋天向冬天過渡的一個節氣,在這段時間里適當進補,可補養五臟提升元氣。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強體質。
俗話說,“春困秋乏”,秋天容易疲乏,不少人有賴床的習慣。其實,長時間睡眠容易導致體內細胞缺氧,不但越睡越困,有時還容易頭暈惡心。因此,這個時節需要適當控制睡眠時間,再賴也不要超過10個小時喲。
想要防“秋乏”,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可以比夏季多睡上一個小時左右,以助人體陰陽平衡和收斂神氣,利于消除疲勞,增強免疫力。
秋天氣候,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使人生病,被中醫稱為賊風。受到賊風侵襲,往往會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還會引起咽炎、氣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經麻痹等。
李主任建議可做好以下兩方面進行預防:一方面,注意穿衣、蓋被,不要隨意減衣;另一方面,不要過早地穿上棉衣,秋要凍,才會對感冒及賊風有抵抗力。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如果調養不當,就會出現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秋燥癥狀。
中醫認為,在四季養生中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時節必須注意保養體內之陰氣。當氣候變冷時,人體陽氣收斂,應遵循"養收"這一原則。情志調養總的原則就是使神氣收斂,思維平靜,以適應秋天的肅殺、陽氣收斂的特性。可以多聽一些較為歡快的音樂,換一些暖色調的服飾來調節心情。
李鳳紅副主任給大家推薦幾種滋補方法:山藥胡蘿卜燉羊肉:具有補體健腎、滋陰潤燥、提升元氣的作用。
五豆粥:是這個節氣的進補佳品,用小米配上紅豆、黃豆、黑豆、綠豆、蠶豆五種豆子,熬粥喝,能調和五臟、調養腸胃、提升內在能量。
菊花茶:可以清熱去火、潤肺、補腎氣,因此歷代重陽節都有喝菊花酒的習慣。我們可用菊花茶代酒,可以中和羊肉湯的火氣。
蜂蜜:蜂蜜是大自然贈給人類的禮物,它所含的營養成分特別豐富,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兩者的含量達70%,此外,還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等。蜂蜜具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壽。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不僅有利于這些疾病的康復,而且還可以防止秋燥對于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從而使人健康長壽。
雪梨膏:歷來是古代宮廷至民間清肺、潤燥、止咳之佳品,尤其適宜在這個節氣作調養之用。可自制(具體可在網絡或書籍上學習),也可以煮雪梨紅棗水飲用。
銀耳蓮子枸杞羹:具有潤肺燥、養肝腎、助睡眠之功效。
李鳳紅
唐山市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內分泌一科副主任。畢業于張家口醫學院,后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主辦的中醫研究生班學習,曾于天津總院進修內分泌專業。現擔任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第二屆營養治療管理藥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免疫常務委員。
從事臨床內分泌工作20余年,擅于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診治內分泌、甲狀腺、腎上腺疾病等內分泌疾病,痛風、骨質疏松等風濕免疫系統以及心血管疾病;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以及風濕系統疾病的中西醫診療、科研及教學工作。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0余篇,參與多項臨床科研并分獲省級二、三等獎,參編學術著作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