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天地
隔物灸技術
- 分類:中醫護理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6-03-25 00:00
- 訪問量:
隔物灸技術
隔物灸也稱間接灸、間隔灸,是利用藥物等材料將艾柱和穴位皮膚間隔開,借間隔物的藥力和艾柱的特性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虛寒性疾病的一種操作方法,屬于艾灸技術范疇。
一、適用范圍
1.隔姜灸:適用于緩解因寒涼所致的嘔吐、腹瀉、腹痛、肢體麻木酸痛、痿軟無力等癥狀。
2.隔蒜灸:適用于緩解急性化膿性疾病所致肌膚淺表部位的紅、腫、熱、痛,如:癤、癰等癥狀。
3.隔鹽灸:適用于緩解急性虛寒性腹痛、腰酸、吐瀉、小便不利等癥狀。
4.隔附子餅灸:適用于緩解各種虛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瘡瘍久潰不斂等癥狀。
二、評估
1.病室環境及溫度。
2.主要癥狀、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無出血病史或出血傾向、哮喘病史或艾絨過敏史。
4.對熱、氣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膚情況。
三、告知
1.施灸過程中出現頭昏、眼花、惡心、顏面蒼白、心慌出汗等不適現象,及時告知護士。
2.施灸后如出現輕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結、失眠等現象,無需特殊處理。
3.個別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膚可能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遵醫囑處理。
4.灸后注意保暖,飲食宜清淡。
四、物品準備
艾炷、治療盤、間隔物、打火機、鑷子、彎盤(廣口瓶)、紗布、必要時準備浴巾、屏風。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對醫囑,評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釋。
2.備齊用物,攜至床旁。
3.協助患者取合理、舒適體位。
4.遵照醫囑確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護隱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置間隔物點燃艾炷,進行施灸。
6.常用施灸方法:
(1)隔姜灸;將直徑約2~3cm,厚約0.2~0.3cm的姜片,在其上用針點刺小孔若干,放在施灸的部位,將艾柱放置在姜片上,從頂端點燃艾柱,待燃盡時接續一個艾柱,一般灸5~10壯。
(2)隔蒜灸:用厚度約0.2~0.3cm的蒜片,在其上用針點刺小孔若干,將艾柱放置在蒜片上,從頂端點燃艾柱,待燃盡時接續一個艾柱,一般灸5~7壯。
(3)隔鹽灸:用于神闕穴灸,用干燥的食鹽填平肚臍,上放艾柱,從頂端點燃艾柱,待燃盡時接續一個艾柱,一般灸3~9壯。
(4)隔附子餅灸:用底面直徑約2cm、厚度約0.2~0.5cm的附子餅,用針刺小孔若干,將艾柱放置在藥餅上,從頂端點燃艾柱,待燃盡時接續一個艾柱,一般灸5~7壯。
7.施灸過程中詢問患者有無不適。
8.觀察皮膚情況,如有艾灰,用紗布清潔局部皮膚,協助患者著衣,取舒適臥位。
9.開窗通風,注意保暖,避免對流風。
六、注意事項
1.大血管處、孕婦腹部和腰骶部、有出血傾向者不宜施灸。
2.一般情況下,施灸順序自上而下,先頭身,后四肢。
3.防止艾灰脫落燒傷皮膚或衣物。
4.注意皮膚情況,對糖尿病、肢體感覺障礙的患者,需謹慎控制施灸強度,防止燒傷。
5.施灸后,局部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液,并以無菌紗布覆蓋。